【奋斗者寄语】致漯高奋斗者:你的坚持,终将星火燎原
2024届毕业生 清华大学 机械工程系 万灿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我是2024届漯河高中毕业生万灿,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收到母校的约稿邀请时,我正坐在清华图书馆的窗前,望着满墙的爬山虎在春风中摇曳。这一刻,我突然想起去年此时的自己——和你们一样,在倒计时牌前埋头演算,在清晨六点的教室里放声读背,在自习课结束后与好友分享一包干脆面充饥……那些被试卷和梦想填满的日子,如今想来竟成了生命中最滚烫的烙印。
关于漯高的记忆: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
记得高中三年,老师们总爱说:“漯高人的字典里没有‘躺平’二字。”当时的我总觉得这话老套,直到新年将至时大家坚守在教室互道新年快乐,直到看到同桌把错题本翻到脱页却依然笑着打赌下次谁考得更高……我才明白,这里从不缺乏奋斗者的浪漫。请珍惜这段纯粹到只剩拼搏的时光。那些你觉得“快要撑不下去”的瞬间,那些反复咀嚼知识点到“想吐”的坚持,终将在某一天成为你从容应对挑战的底气。
学习方法:效率比熬夜更重要
作为“小镇做题大师”,我有三个亲测有效的建议:
一、让时间“看得见”:用便利贴把每天任务拆解成“半小时模块”,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成就感会推着你向前;
二、错题不是“敌人”而是“导师”:把同类错题归类,用红笔写下当时错误的心态(如“没审清题意”“公式记混”),比单纯抄答案有效十倍;
三、“偷”老师的智慧:课间10分钟追着老师问一个卡壳的题,比独自纠结一小时更有价值——漯高老师的口袋里,可藏着无数届学长学姐的破题秘籍。
高考之后:世界比想象中辽阔
现在的我,有时在清华实验室里为机械臂编程半天,但抬头看见精密齿轮咬合的瞬间,总会想起高中物理课书中的小电机。原来,那些看似枯燥的公式早就在心中埋下了理想的种子。大学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探索的起点:在这里,我见过通宵赶设计方案的室友,也见过七十岁仍坚持带学生跑工地的院士;在“百团大战”中尝试过搓飞机,甚至为了一篇论文啃完几百页的英文文献……而这一切的可能性,都始于三年里那个在漯高教室里咬牙坚持的自己。
最后,把时光倒回2024年5月
那天晚自习,我在内心深处思考:“如果高考失败,人生就完了吗?”现在的我想隔着时空回答自己:“不,高考只是帮你推开一扇门,门后的长路依然需要你奔跑。但请相信,漯高人从不怕奔跑——因为我们早已在无数个晨昏中,练就了踏过荆棘的脚力与心性。”
愿你们:
在最后39天里,少一分焦虑,多一分“但行前路”的专注;
在考场上,提笔时如剑客出鞘般果决,落笔时如农夫收割般踏实;
在未来,无论走向何方,永远记得漯高教给你的那份“把板凳坐热”的执着。
我在清华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