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导航
漯高西校区
智慧校园

    搜索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

    确定
    • 网站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学校章程

      • 现任领导

      • 学校风貌

      • 学校荣誉

      • 漯高校史

    • 部门设置

    • 学校新闻

      • 校园新闻

      • 通知公告

      • 校务公开

    • 党建专栏

    • 教师频道

    • 领导关怀

    • 家长学校

    • 校园文化

    • 学校荣誉

    • 示例焦点图一

    您现在的位置:漯河高中(漯河一高)--漯河市高级中学 >> 校园动态>>正文内容

    校园动态

    漯河高中:按下科学教育“加速键”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8日 点击数:

    为响应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号召,漯河市高级中学积极探索新时代科学教育新模式,多项举措并举,努力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夯实基础。学校通过系统化整合科研课题、名师资源、社团实践与信息技术,聚焦科学教育核心素养培育,形成了“理论扎根课堂、实践提升教学”的良性生态。

    学校高度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多措并举强化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定期举办研讨交流会,组织校内科学教育经验分享,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广泛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开展与其他学校、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内外部优质资源,进一步丰富我校科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目前,我校科学类专任教师共147人,其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49人,占比约33%,专职实验教师、科技辅导员37人,北校区在用实验室6间,西校区在建实验室12间,即将投入使用。在科学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科学教育成果显著,科学教师对科学教育工作的认识得到切实深化,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升,广受社会各界赞誉,教育故事多次荣登学习强国、央视网、中国教育、河南省教育广播、大河报、漯河头条、漯河日报、漯河教育网等主流媒体。

    一、统筹规划:构建科学教育工作体系

    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赵耀堂和党委副书记、校长郭爱红为组长,领导班子为成员的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副校长由党委委员、副校长陈爱红担任。

    学校制定了《漯河市高级中学关于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计划通过三年建设,全面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以"课程-教学-实践"体系为核心,优化跨学科课程设计,推进科学教育落地。实施教师科学素养提升工程,依托高校联动培养与培训强化师资力量;建设虚实融合的创新实验室,构建探究式学习空间。联动校内外资源,开展科研项目、科技讲座、院所研学等实践,培育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力争形成"课堂教学筑基、实践活动拓能、专业导师引领"的培养模式,为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未来科学家群体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结合本校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构建三维六元卓越学本体系,通过学本课堂高效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重构课程: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

    跨学科主题式课程设计,结合科技馆、气象馆等场馆资源开发特色课程,联合本地高校资源,构建“大中小科学教育一体化”课程网络,建立多个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

    与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发“生命科学(现代农业科技)课程”。组织学生走入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农业劳动等探究活动。在生动有趣的探究中,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科学思维与素养,综合锻炼他们的劳动实践,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郾城区观测实验站合作,开发“农业害虫与防治”课程。组织学生走进农业害虫标本实验室,了解农业害虫相关知识,在试验田内进行深度观察本地优势品种农作物玉米、花生和芝麻等,由地理和生物学科教师合作进行跨学科实践,充分展现学科融合特色,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文化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走进澧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发“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监测”课程。以贾湖遗址生态区为载体,开发“贾湖古气候与植被演替模拟实验”的地理与生物融合课程。与许慎文化园合作,开发“汉字造字原理与信息技术编码”的跨学科项目,进行汉字文化中的科学探索,融合甲骨文研究与计算机二进制逻辑,设计“汉字信息加密算法”等创新活动。

    三、资源整合:构建“校-社-馆-企”协同生态

    (一)馆校合作与场景化学习

    通过科技馆研学、实验秀等活动,将“在做中学”的理念融入教学,开设有创客社团、机器人、无人机社团等,通过编程调试、飞行操控等任务驱动实践,让学生在协作中深化物理、数学知识的应用。组织学生参与科技节、科学实验秀,拓展实践场景,如在漯河科技馆研学活动中,由科技馆辅导员与学校教师共同设计展项互动课程,如宇宙天文展厅的沉浸式学习项目,提升探究深度。

    (二)社会力量的多元参与

    联合漯河本地企业产教融合,如在双汇集团、华电漯河发电有限公司开展工业研学基地实践,在双汇集团设立“食品科学实践基地”,开展“蛋白质变性实验”“冷链物流中的热力学分析”等场景化教学,由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设计任务清单。

    四、师资培养:专业化与协同化并重

    (一)教师能力提升工程

    学校成功完成多项省级、市级科学技术类课题的立项与结项工作,包括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等,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校通过制定并实施科研成果推广方案,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形成了“以课题研究推动校本教研、以校本教研带动科研”的良性循环,逐步开创了组组有课题、人人搞研究、项项出成果的“群学、群研、群绩”的科研新局面,通过理论引领与实践推动的双向发力,漯河市高级中学科学学科培养成效显著,教师团队近三年主持省级以上科学类课题5项,2项成果获省级奖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在国家级、省级赛事中屡获佳绩;学校连续两年获评“河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二)实施“科学家进校园”行动

    学校实施“科学家进校园”行动,邀请科研人员进校讲座。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党委书记左文龙、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曹良志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董雷霆教授、北京大学朱郑州教授、北京大学朱效民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杨晖教授、清华大学张华伟教授等知名大学教授都曾莅临漯河高中,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讲座,使学生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

    五、融合实践:社团实践与信息技术平台并重

          每年4月下旬举办体育艺术科技节,依托各科学实验室活动和科技类社团活动,开展水火箭制作、地形模型设计等实践项目,展示“纸船承重”“鸡蛋撞地球”等活动成果。其中创客社团积极探索竞赛驱动创新道路,聘请专业教师培训,引领学生开展机器人编程实践,组织学生参加河南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通过参与机器人社团竞赛、无人机任务挑战赛等,以赛促学,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创新能力提升。

    重视萌芽赛道培育,聘请校内外专兼职辅导教师,组建萌芽赛道培育专业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项目策划、方案设计、技术攻关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建立创新项目评审机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严格的评审和筛选,上报漯河市高中学校学生萌芽赛道2项作品,正在评审中。

    六、评价改革:从单一考核到多元监测

    以科学教育质量评价为核心,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监测体系。建立分年级评价指标体系,高一聚焦科学探究能力与兴趣指数评估,高二侧重跨学科实践能力观测,高三强化科研创新素养诊断,依托实验操作、课题研究等载体实施过程性评价。推行"基础+发展"的增值性评价模式,通过学业水平测试、科创竞赛等建立学生科学素养成长档案,动态追踪能力发展轨迹。组建由高中教师、行业导师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开发包含知识应用、思维品质、职业倾向等维度的综合评价工具。学校教科室领衔开发科学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融合校本课程,注重高中阶段、本科阶段科学类相关课程的联系与融合,在科学教育中强化高中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目标。

    七、实践成果:在科学探究中闪耀

    学校荣获第五批河南省教育科研基地典型单位、成功举办河南省教育科研基地建设推进暨现场观摩会、顺利完成市级首批科学实验校建设评估工作、成功举办受邀参加河南省教育厅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萌芽赛道”座谈会并分享经验。我校的实践活动被各级新闻媒体报道,得到了广大师生及家长的一致认可,社会影响力大。

    许多优秀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徐云坡老师获得河南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漯河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成果特等奖,多位老师辅导学生获得全国级大赛奖项,我校社团获评“优秀环保组织”称号。大批学生在全国地理科普知识大赛、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河南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全国、省、市各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行远自迩,赓续前行。未来,学校将继续积极开拓学校特色办学之路,探索科学教育实施有效路径与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着力打造具有漯河高中特色的高品质科学教育,打造中原地区科学教育标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新时代好少年。

     

    撰稿:教科室

    审核:丁贺伟 马文杰

    终审:陈爱红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3-2024 漯河高中版权所有  豫ICP备06009641号-1 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161号

    学校南校区地址: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文化路

    北校区地址: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漯河会展中心旁

    电话:0395-2124379

    邮编:462000   联系电话:0395-212437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